股票如何买杠杆基金-财经题材-【东方资本】,2025年短线股票,哪些股票不能买,十大证券公司排名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保險科技 添補風險保障缺口?

日期:2017-11-15?閱讀:

t0156cfbc4c660d4251.jpg


人身保險行業作為金融業的一個分支,主要有三大特有功能是其他金融分支行業所無法替代的,分別是:人身死亡風險保障,人身病殘風險保障和養老金不夠花的長壽風險保障。

近年來,無論是中短存續期的理財險還是不承擔顯著長壽風險的年金險,本質上都是以儲蓄功能為主導,而非以人身風險保障功能為主導。

這種以儲蓄功能為主導的壽險產品得以熱銷,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居民缺乏穩定收益的長期理財工具,另一方面是因為此類產品能滿足保險公司對于規模增長和業務價值的追求,也能滿足分銷渠道對于較高銷售傭金的需求。因此,中國人身保險市場原保費規模 2016 年雖然已經超過 2 萬億人民幣,但是,其特有的功能(人身死亡風險保障,人身病殘風險保障和養老金不夠花的長壽風險保障)卻沒能得以充分發揮。

中國人身保障缺口面臨的嚴峻問題

鑒于以上背景,中國保險監管部門打出強有力的組合拳,對行業的產品結構和銷售行為進行多方引導和規范,尤其是 10 月 1 日實施的《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即 "134 號文 ")影響力重大,推動中國保險業進行結構性轉型,引領行業回歸風險保障。

在三大人身風險保障缺口之中,又以人身死亡風險保障缺口最為難解,因為,解決人身死亡風險保障缺口最有效的壽險產品雖然價格低、保障杠桿率高,但是主要由于以下三點原因,長期以來在中國市場中被極度邊緣化,與成熟發達保險市場的情況形成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巨大對比。

一是保險公司和保險銷售渠道缺乏利益驅動。對于做大業務規模、保持業務價值高增速、和賺取更多的銷售傭金而言,銷售單均保費高的儲蓄型產品遠比銷售純風險保障型產品更為有利可圖;

二是由于第一點原因,保險業長期以來忽視了兼具專業性和公益性的保險客戶教育,絕大多數民眾無從獲得客觀、專業、基本的風險常識和保險知識;

三是中國民眾整體金融素養水平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不相適應,國家層面的大眾金融常識教育戰略性投入急需提高。

據瑞士再保險公司《亞太區 2015 年死亡風險保障缺口》報告數據顯示,2014 年中國內地的死亡風險保障缺口高達 32.1 萬億美元,且死亡風險保障缺口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而在過去 10 年中以 17% 的增長率不斷上漲。換言之,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的計算方式估算,目前中國內地死亡風險保障缺口或高達 300 萬億人民幣之巨,大約是中國 2016 年 74 萬億 GDP 的 4 至 5 倍左右。這一倍數與大多數家庭至少應該購買的壽險保額與年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大致接近,因此瑞士再保險公司對中國死亡風險保障缺口的測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美國為例,美國壽險市場 2016 年個人業務渠道共銷售了近 1000 萬張壽險保單,其中約 400 萬張是定期壽險保單,這 40% 的保單只占了 20% 的總壽險保費,就提供了美國 70% 的死亡風險保障,平均每張定期壽險保單的保險金額為 43 萬美元、約 280 萬人民幣,平均每張定期壽險保單的保費為 948 美元、約 6000 人民幣;美國有 8700 萬、近 70% 的家庭擁有人壽保險保障。

美日等發達保險市場中的定期壽險產品市場占有率讓中國壽險業相形見絀。由于以上分析的三點原因,中國的定期壽險市場占比遠遠低于 1%,國際市場間的巨大差距令人震驚。

中國人身風險保險解決方案

在筆者看來,解決上述嚴峻、巨大的死亡風險保障缺口問題,需要監管的推動,也需要市場的力量,更需要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的創新變革。

首先需要監管推動。保險公司在當期業務規模和價值增長的剛性 KPI 指引下,保險銷售渠道在儲蓄型保險高傭金的激勵之下,難以全力以赴地去推廣賺錢不多的純風險保障型定期壽險產品??晒﹨⒖嫉谋O管推動政策之一是新加坡政府對定期壽險產品的推廣政策。

2012 年,新加坡政府痛感國人死亡風險保障缺口過大,而保險理財顧問行業亂象叢生,因此決定開展 " 金融理財顧問行業檢討 ",2015 年開始試行相關改革措施,2016 年 1 月 1 日《理財顧問法》修正案正式施行,其中的兩項重大改革措施,也直接和推廣定期壽險相關。

比如,新加坡金管局為了提高國民的壽險參保率和保障程度,降低壽險的營銷成本,要求新加坡的人壽保險公司必須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簡單的、易于比較的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產品,而不需要通過理財顧問等中介銷售,這樣做的好處是產品定價中將不需要考慮銷售中介的銷售傭金,從而達到為定期壽險 " 削價 " 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這些由保險公司直銷的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等保障型產品在市場中的可獲得性,進一步通過市場競爭達到 " 削價 " 的目的,新加坡金管局成立了官方的保險比價網,要求保險公司將其直銷的保險產品列在該比價網上,供客戶自行比較、比價和選購。

其次需要發揮市場的力量。個人認為監管可以調動市場的力量推動保險姓保,在風險保障型產品對市場主體利益驅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進一步放開對風險保障型產品的形態設計、定價要求等方面的規定,探索在專業合理的范圍內通過降低法定資本金要求等監管改革,調動市場主體參與保障型產品市場競爭的積極性,以期打破死亡風險保障細分保險市場失靈的現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發揮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的力量。新加坡監管方成立官方定期壽險比價網,利用互聯網的力量提高定期壽險產品的可獲得性和透明程度,效果如何需要時間驗證。因為比價不是解決死亡風險保障缺口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在于人們對于壽險產品是否有比價的需求?;ヂ摼W保險產品需要產品透明化、可比價,定期壽險具備這樣的特征,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喚醒大眾對死亡風險保障的需求。

在風險意識、保險知識和金融常識普遍匱乏的社會,大部分民眾根本還沒有購買保險的顯性需求,更何談保險比價的需求。保險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主要就是大眾保險基礎知識匱乏,保險需求需要被喚醒。

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終極答案,或許在于充分、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通過更低成本的服務方式更有效率地觸達、傳播和改變更多人對人生風險的認知和對保險保障的需求。

就筆者看來,短期內,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將扮演輔助性的工具角色,主要功能是輔助現有龐大的保險業務員更為有效地推廣保險知識和產品。但是這種短期的解決方案仍然難以解決銷售渠道利益驅動不足的問題,難以最終有效地解決死亡風險保障缺口巨大的問題。

中期內,隨著各種金融的興起,隨著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保險業,等等,全社會投入到保險業中的財務和人力資源越來越多,社會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在各方資源的投入下,大眾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正在逐步被喚醒。而移動互聯網技術對于樹立保險理念、普及保險知識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代理人線下 " 地推 " 做保險客戶教育成本過高、利益沖突明顯,另一方面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必將被不斷地數字化和線上化。如果說短期內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主要扮演工具性角色,那么中期內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將扮演推動變革的角色,作用越來越重要。

隨著中國第一代敢于借錢消費和透支未來的 "90 后 " 即將步入而立之年,隨著保險業被全面數字化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國人身保險業回歸風險保障的進程,有可能并不需要像日本壽險市場那樣需要經歷 20 至 30 年;也許在未來 10 年間,中國人身保險業就有可能彎道超車,加速回歸風險保障的特有社會功能。

長期內,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將逐步進化,提供越來越智能化、去中介化、個性化的保險教育、保險咨詢、保險購買、保險售后服務等優質的數字化個人與家庭全面風險管理服務。

筆者認為,前文提到的保險業與保險客戶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最終將被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所解決,因為這些問題的根本就在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高,而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最能發揮作用之處,就是減低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交易成本。這是必然的大趨勢,不確定的是根本性變革將會何時發生;" 長期 " 會是多長,大家都只能猜測。筆者認為識 13-18 年,也就是 "90 后 " 到 40-45 歲、"00 后 " 到 30-35 歲的時候,根本性的變革將會發生。

很難想象,當 "00 后 " 到 30 歲左右結婚生子的時候,他們還會不知道什么是定期壽險、還會忌諱談生死、還只能通過 " 微信軟文 " 或 " 產品測評 " 或者代理人面對面交流去購買真正適合他們保障需求的保險產品。更為可能的情形 h 是,"00 后 " 大都具有基本的風險常識和保險知識,人工智能機器人提供的人性化保險教育和保險咨詢服務,有知識有財力有保障需求的 "00 后 " 非常清楚自己的財務需求,也能便捷地在線上挑選到適合自己財務需求的各種保險產品。

未來 20 年間的保險世界,一定會和現在大不一樣。無論是哪種力量將發揮最終最大的作用,有一點判斷幾乎可以確定,那就是,信息技術和保險科技必將不斷消減保險信息不對稱、降低保險交易成本,未來的保險業必將更為有效地解決中國巨大的死亡風險保障缺口問題。

麥亞信專注金融、保險科技11年,旨在為專業面向金融、保險及大型集團企業提供專業面向金融、保險及大型集團企業提供專業面向金融、保險及大型集團企業提供風控解決方案、保險SOA、保險網銷、保險經紀、小貸管理等行業解決方案,秉承“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勵志成為金融行業中專業、優質的解決方案綜合提供商之一。

【轉自:億歐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號

400-116-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