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如何买杠杆基金-财经题材-【东方资本】,2025年短线股票,哪些股票不能买,十大证券公司排名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28家外資壽險10年份額僅5.6% 網點少市場開拓不利

日期:2016-11-28?閱讀:

  投資者報  潘亦純

 

     近年來,本土壽險產品創新不斷,本土壽險公司保費更是突飛猛進,而外資壽險常因股東理念的不同,經營被拖累,杰出的典型通常股東地位明確

 

  在策馬奔騰的保險市場上,外資險企明顯是滯后的一方。

 

  據保監會新公布的數據,前三季度28家外資壽險總規模保費為1613億元,僅占壽險總規模保費的5.6%,遠低于2005年8.9%的市場份額峰值。規模保費收入最高的為恒大人壽,達351億元,這個體量在中資險企中勉強擠入前20名。

 

  保費的不給力,直接反映到盈利能力的不足。在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中顯示,至少有13家外資壽險今年三季度面臨著虧損的局面。去年,中資壽險因投資收益賺到手軟,而外資壽險也有10家虧損,約占外資壽險總數的四成,虧損總額近7億元。

 

  28家外資壽險奮斗10年體量還不如一家排名前十位的中資壽險。為什么?水土不服?開設的網點偏少?股東管理意見不合?

 

  網點少市場開拓不利

 

  目前被保監會歸為外資險企屬性的壽險公司總共有28家。自1992年友邦保險進入中國以來,外資險企在中國市場奮戰已長達20余年時間。《投資者報》記者通過統計外資險企成立年份發現,大多外資險企成立于2005年之前,成立于2005年之后的險企僅有8家左右。由此看來,超過七成的險企在中國市場已深耕10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險從業人員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從實際營銷上來看,客戶都更愿意購買大公司、知名公司的保險產品,認為更有保障。外資險企雖然存在20余年,但在知名度、品牌度上仍未打響。此外,外資險企保險產品費用較高也是一個原因。

 

  為何會造成品牌認知度不強的情況?或許分支機構鋪設較少是一個重要原因。記者通過各險企官網上查閱的數據了解到,目前外資險企設立的分支機構數量一般在10家左右,信誠人壽目前有15家分支機構,而老牌外資險企友邦保險目前也僅有7家分支機構,一般成立5年左右的中資險企都有20家以上的分支機構,由此可看出雙方差異所在。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郝演蘇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實際上整個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體量都比較小,不僅是保險,還有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規模小導致分支機構開設較少,至于為何業務規模小,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兩國關系、本國類似企業在它國的發展狀態等都可以成為原因。

 

  外資險企網點開設少,在消費者備受重視的售后服務上就有所限制,例如理賠等,必須要到營業網點進行后續服務,這時候網點開設較少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

 

  同樣的情況還體現在外資險企的銷售渠道上,由于規模較小,外資險企難以較好利用例如銀保、團險等效率較高的銷售渠道。中美聯泰去年年報顯示,以電話銷售與公司直銷為主要營銷渠道,而銀保、個險及團險反而被排到了后面。

 

  業務新突破意在互聯網保險

 

  此外,在產品設置上,早年的外資險企給人一種“高冷”的感覺,保額高,但費用也不菲,中國消費者在保險消費上的意識顯然還沒有那么開放,所以價格敏感型用戶更愿意選擇一些保費看起來更優惠的保險產品。

 

  不過近年來,外資險企在產品方面也已開始設計得“接地氣”,例如一些重疾險,在價格和保額方面已與中資險企無異,甚至比大型險企的產品年繳保費還要低一些。

 

  無論是網點的設置還是銷售渠道、保險產品的規劃,外資險企似乎都不太占有優勢。外資險企到底突破點在哪里呢?早在前兩年,業內就有觀點認為,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能夠補足外資險企網點較少的短板。但據中保協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互聯網保費躍居前十的外資險企僅有弘康人壽、工銀安盛兩家,至少有13家外資險企的互聯網保費收入不足1000萬元,當然與公司總體體量較小有關,但也無法掩飾外資險企在互聯網領域表現一般的現狀。今年上半年,中英人壽、弘康人壽同比增速躍居前十,說明一些外資險企也已開始在互聯網領域有所布局。

 

  經營理念有分歧

 

  合資保險遲遲發展不利,與外資險企股東經營理念差異太大有關。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國外的公司更注重業務能否盈利,而國內更希望把業務規模做大,利潤次要于規模。雙方對于盈利的心理預期不同導致股東之間產生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股東穩定的外資險企,一般發展狀況也比較好。例如信誠人壽、中英人壽等,自成立以來這些公司的股東及股東持股份額就沒有發生過變化,去年信誠人壽凈利潤為3.8億元,同比增長19%,中英人壽2015年凈利潤達3.4億元,同比增長42%。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內唯一一家獨資外資險企,友邦保險并沒有中資股東加入,按照外資險企注重效益的經營模式,友邦保險一直發展穩健,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保費達124億元,同比增長28%。去年盈利更是高達31億元,同比增長超1倍。友邦保險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友邦更注重對細分市場的挖掘,能夠使得各類人群獲得更精細的服務與保障。由此看來,外資險企對中國市場并非沒有適應力及吸引力,股東理念不同才是經營不善的因素。

 

  一般來說,中外資持股比例相近的險企更容易發生糾紛,由于話語權相當,“誰說了都不算”,具體決策及工作也無法推進,對公司經營造成影響。

 

  實際上,由于經營問題,外資險企股東不斷更迭的狀況并不少見,近期新光海航股東易主塵埃落定,新光海航原中方股東海航集團退出,新的控股方柏霖資產加入,持股51%,臺資股東新光人壽仍持有25%的股權。此外,中法人壽、同方全球人壽、中荷人壽等幾乎一半的外資險企都經歷過股權變動的震蕩。

 

  未來,外資險企市場還需要進一步磨合,管理經營上能否協調或許才是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號

400-116-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