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下稱“中保協”)編撰并發布的《2016年中國健康保險發展年報》(下稱《年報》)顯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年保費收入從2014年的1587.18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4042.50億元,行業增長明顯加快成為近年來的顯著特點。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隨著保險業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商業健康保險產品也顯著增多。
對于近年來商業健康保險的快速發展,《年報》顯示,“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人口老齡化以及醫療服務體系的多元化發展成為近年來持續推動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三大主要動力。
從基本情況來看,截至2016年7月20日,我國保險公司在售健康保險產品共計3995款,其中醫療保險產品數量最多,占比53%。
從銷售渠道來看,商業健康保險的銷售渠道相對集中于個人保險代理、團體保險,主要受其產品形態多樣、保障功能強、風險控制專業要求高等特點;而責任相對簡單的健康保險產品則以銀行保險、電話銷售和網絡銷售為主。
從覆蓋國家醫保體系來看,截至2016年末有16家保險公司在全國31個省(區、市)為城鄉居民10.1億人提供了大病保障。
“商業保險承辦放大了醫保基金的保障作用,切實解決了特病、重病人群的高額醫療費用問題。”中保協專家分析,商業保險機構逐步建立起病前健康管理、病中診療監控、病后賠付核查“三位一體”的醫療風險管控機制的同時,大力推動了大病保險系統與基本醫保系統的對接,行業實現的一站式即時結算,有效緩解異地就醫帶來的報銷難題。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隨著監管層對保險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保險產品正處于“更新換代”的重要調整時期。年金保險出現一波退市潮的同時,商業健康保險供給明顯增加。
有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各險企共停售產品54款,其中停售年金保險41款;同期新增在售產品中健康保險最多,共70家險企報送397款產品,商業健康保險占比達42.0%,其次是人身險236款、年金險203款、意外險110款。
顯然,健康保險產品的增加離不開國民的需求,這在保費增幅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統計顯示,今年前10月健康保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842.09億元,同比增長5.33%。
“近幾年中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增速很快。”在日前日舉辦的“第十二屆亞洲金融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室副主任朱俊生公開表示, “若將其和人身險的增速及全行業的增速作一個比較,不難發現這些年商業健康保險基本上遠遠超越行業平均增長。”
據了解,針對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目前,保險公司正通過“協議合作”和“自建醫院”兩種模式開展與醫院的合作,同時也在探索與醫藥制造企業的合作,為特定疾病的患者提供定制化保險產品。
此外,越來越多的商業健康保險公司開始與醫療科技公司及科技公司開展合作,可針對不同健康狀態的用戶,提供疾病預防、疾病篩查、慢病管理三類健康管理服務,切實改善用戶的健康水平。
而對于如何才能讓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有制度基礎,朱俊生認為,就是要放松管制,要破除影響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很多行政性的壟斷。
麥亞信專注金融、保險科技11年,旨在為專業面向金融、保險及大型集團企業提供專業面向金融、保險及大型集團企業提供專業面向金融、保險及大型集團企業提供智能風控解決方案、麥亞信保險SOA、麥亞信保險網銷、保險經紀、麥亞信規則引擎、麥亞信小貸管理系統等行業解決方案,秉承“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勵志成為金融行業中專業、優質的解決方案綜合提供商之一。
【轉自:經濟導報 記者:王雅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